更新时间:2025-08-06 04:21:54 浏览: 次
7月31日,全区2025年第三次“一把手”季度例会暨“三个强化年”行动推进会召开。区纪委监委机关、区生态环境局、区民政局、区水利局、区经济信息委、区供销联社、区气象局、湖山投资集团、铁桥镇、河堰镇作交流发言。以下为发言摘登。
区纪委监委机关围绕“1669”清廉重庆建设总体框架,体系化推进全区清廉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2个单位经验做法入选市级优秀实践案例,清廉重庆建设指标获A档、巡视问题清单获A档。
构建三维联动运行体系,打造清廉建设“开州样板”。区领导靠前指挥、调研督导12次;区纪委监委机关狠抓落实,向上对接7次、专题调度13次。探索建立“一评一库一单”工作机制,9个牵头单位对全区清廉建设开展常态化评估,定期更新区级优秀“案例库”,动态调整“后进”单位名单。制定“1+10+40”方案体系,推动责任一体贯通落实,累计打造市、区两级优秀实践案例27个。
完善三位一体监督体系,交出清廉建设“民生答卷”。建立监督检查月清单、季晾晒、半年复盘机制,明确重点事项21个,开展“三重一大”等监督检查102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257个。深入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排查整改问题1568个、序时解决民生实事525件,减免、退返群众资金476.3万元,群众满意度达98.14%。优化信息互通、成果共享机制,联合挖掘问题线件。
健全三管齐下预防体系,培育清廉建设“清朗品牌”。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编发典型案例8类27个,督促指导全区各级党组织开展警示教育309场次。以落实“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为抓手,探索容错及纠治诬告陷害行为具体举措,为13名检举控告失实的干部澄清正名。
锚定先进材料新赛道 跑出链式招商加速度蓄力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壮干强枝”
区经济信息委坚决贯彻落实“大抓招商工业强化年”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先进材料产业链招商。截至目前,已签约项目8个、投资92亿元、到位资金8.97亿元,在谈重点项目9个、计划投资189亿元。
精耕细作,辛勤耕耘,攻坚实效实现三个“超预期”。引进高性能碳纤维智造项目,投资55亿元,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填补西南地区无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空白。成功吸引首期拟投资300亿元的钒钛矿精加工项目,建设年产能1000万吨成渝地区最大钒钛矿精加工基地,打造长江上游区域性钒钛全产业链集群园区,全产业链产值约1000亿元。
靶向建链,精准发力,四步工作法破解招商难题。梳理燃气、风能、光伏、碳指标、可用工业土地、厂房等资源要素,建立“熟地清单”“厂房数据库”。绘制产业链全景图,锁定天然气化工及非化工、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等4条细分赛道,按图索骥“链主”,建立动态目标企业库。用好乡情招商,深挖“两个开州人”资源和在外人员联系服务中心作用。强化专业招商,精准触达全国先进材料企业100余家;注重以商招商,借力企业牵线搭桥引进关联项目。举办线上招商推介会,适时邀请来开考察。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不遗余力打响“三大战役”。重点攻坚投资51.6亿元的西南地区最大碲化镉发电玻璃建材生产基地、日处理300万立方米天然气液化及提氦项目等9个在谈项目。培元固本“链主”企业,定向招引碳纤维和玄武岩新材料等相关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产业链闭环。
今年二季度,全区生态环保督察(查)问题清单综合得分97.48分,排全市第2位、渝东北第1位,排位较今年一季度上升38个位次,1个案例进入全市示范案例总榜。
扛住压力,坚定信心决心奋力前行。明确今年二季度生态环保督察(查)问题清单务必争A档。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督促难点问题整改;各分管区领导亲自研究、分线推动各领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快整改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突出水环境保护、黑臭水体治理等重点工作强化监督推动。各级各部门支持配合工作落实。区生态环保系统痛下决心,加强问题清单全过程精准管控,今年二季度新增归集全量问题196个、推入蓄水池问题24个、发布两级清单问题19个。
赢得助力,吃透规则争取最大支持。分管区领导多次带队到市里专题汇报,争取市生态环境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业务处室以及市级专班对开州工作的理解支持。与区委改革办共同谋划城市内湖整治等示范案例2个。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高新区管委会等部门精心梳理高铁施工扬尘管控等最突出、最共性问题,协调市级对口部门精准推送问题6个,成功纳入市级清单4个。
齐心协力,汇聚强大合力攻坚见效。全区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及以上,出境养鹿断面水质今年有6个月达到Ⅱ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PM2.5浓度分别排全市重点区域第4名、第5名;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连续三年保持全市第1。《开拓“植物大熊猫”崖柏规模化繁育与保护新路径》入选2024年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全国首例水库水生态碳汇落地开州;联合宣汉创建全国首个跨省域“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加速推进。
区供销联社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当好服务“三农”生力军。
统资源、联主体,构建服务“联盟”,破解资源散弱难题。与全国最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金丰公社,联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大联盟,成立4个产业农合联,联接集体经济、新型主体,塑造为农服务新格局。社会化服务联盟下设农机作业等6大公司,开展一站式、全链条服务。制定主要农作物服务作业标准、收费标准。
统合作、联市场,打通产销“链条”,破解流通不畅难题。整合区内农机资源和农机手,联合农技推广单位,推进农机、农技、农艺融合,服务农业生产。推行“金厨带精品+邮运通+农户”模式,流通服务变“产品”为“商品”。联合金融单位,开发信贷新产品。
统服务、联平台,打造农事“网络”,破解信息孤岛难题。推广运用“村村旺·农服通”平台,已上线人。围绕“金厨带精品”“邮运通”“农产品电商”三大平台,打通线下展示展销、线上购物、仓储物流三大通道,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贯通。建好以区、镇两级为农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农信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信用担保等服务。
统模式、联农户,探索共富“机制”,破解增收致富难题。创新推广“全托管保姆、半托管套餐、单环节点菜、个性化定制”4种服务模式。创新组织方式,开展生产、服务合作,与20个镇司、148个农业经营主体、2.5万余名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今年,区民政局获得市政府养老服务改革督查激励,被民政部确定为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全国试点区县,“社会救助一件事”连续三个季度保持A档。
强化数字赋能,用好“一张网”。整合民政部8项信息及18个市级部门50项数据资源,实现13类11万余名困难群众信息联动核查,平台累计使用量达1.8万人次,掌上办申请占比达99%。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9项政策“免申即享”,今年上半年落实医保资助参保7.4万人、养老保险资助1.1万人、电视及电费减免2万余户。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库,实行“动态预警—入户核查—分类处置—结果反馈”闭环机制,今年上半年累计清退城乡低保2180余人、新增2120余人。
精简办事流程,下好“一盘棋”。从线下办理升级为“渝悦救助通”线上提交,线上全天候“一网通办”与线下窗口受理互补,对特殊群体采取视频、入户等方式认证,形成无死角服务网络。整合低保、特困供养等5类救助表单,同步关联孤儿保障、残疾人补贴等业务,实现“一次申请、多事项联办”。构建“申请必受理、过程可追溯、结果可预期”的透明化监管机制,让群众办事更省心。
多方协同联动,共绘“一张图”。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构建区、镇街、村社区、网格员四级救助体系,解决问题1000余个。投入120余万元建成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成功打造社会救助“政策宣传、资源汇集、服务群众、协同增效”等四大窗口。推出“点亮希望·守护成长”服务品牌和散居特困老人“解需暖心”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已惠及困难群众1.8万人次。
湖山投资集团坚持打造旅游名区,推动发展提质。始终把建设大三峡大秦巴结合部国际旅游度假区作为“第一要务”,全面实现开州故城一期开街、湖光栈道开通、雨青博物馆开馆、壹圆剧场开演、信息咨询中心开放的“五开”目标。建成投用观鸟台露营基地、水幕挽风酒吧等6类“旅游+”融合新业态,新增水上卡丁车、环湖电瓶车等5种“轻资产沉浸体验”消费新场景,拓展3条研学旅游新线路。上半年各景区共接待游客406.27万人次,同比增长42.5%,实现营收约2400万元,同比增长约1.65倍。
坚持大抓项目导向,推动建设提速。构建“五个一”工作机制,把责任落实到细节末梢,确保响水湾露营基地、水乐园等区级“五个一批”、“国度创建”的20余个项目提速建设。围绕重庆中药城项目全产业链的投资、建设、管理、运营,通过“以资源带动招商、以小投入撬动大投资”模式,正与4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深入洽谈。通过争资、融资、筹资等多措并举,上半年到位资金35.61亿元,按照“四不变、三集中、两统一”模式,严格资金管理,保障重点项目资金3.84亿元。
坚持企业升级转型,推动改革提效。重点培育“度假、避暑、露营、银发”旅游经济增长点,着力推动科技赋能资产管理,稳步拓展食材配送业务,上半年实现营收1.08亿元,同比增长256%。建立“一资一档、一资一策、一资一效”的“三个一”机制,盘活资产约14.67亿元,回收资金约3.11亿元,实现财政贡献7.02亿元。
今年以来,区水利局争取资金5.63亿元,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5.15亿元。牵头的13个“五个一批”重大项目均达序时进度,固投增速排名第1,争资、储备、总投资额、项目“三化”均排名前5。
多举措提速项目进度。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卡点难点问题。跳蹬水库完成投资6.1亿元,进度达39%,汛期导流明渠达到10年一遇过流要求,顺利完成4月重大标志性成果事项。口泉水库、蒋家沟水库完成投资1.32亿元,进度达73%。
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坚持“两手发力”,增强主动融资意识,完成全国首例水库碳汇交易签约,获得出让收益70.3万元。对具备经营权的121座水库进行融资贷款5.8亿元,首批到位4.5亿元,在全市金融系统开创了“水库经营权”融资先河。跳蹬水库工程获银团贷款授信25亿元,已放款6.54亿元。南河流域清淤疏浚砂石资源争取融资3.9亿元。市水利局奖励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项目资金630万元和三峡水库库区基金项目资金1538万元。
多方位促进项目转化。一对一安排专人跟踪指导效益转化工作,目前,中标企业在开实缴税收2500万元,解决本地就业916人,本地产品累计采购金额3408万元。
多层次夯实项目储备。分层次滚动建立“近期、中期、远期”项目储备库,将所有项目建设优先等级分A、B、C三类,成熟一个实施一个。近期围绕高铁施工区域、高铁新区建设、中药材种植等用水需求,储备成熟项目25个、总投资39.75亿元;远期围绕开州区水网规划任务,储备项目174个、总投资251亿元。
铁桥镇点上强链,夯实产业发展“支撑厚度”。依托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带动117家养殖主体形成“龙头+集群”模式,配套建成2家人工授精站、9家良种扩繁场,年出栏生猪13万头、占全区10%,产值超2.3亿元,居全区第1。发动63家翠冠梨种植户组建3个专业合作社,改造标准化梨园1.1万余亩,产量提升至2.2万吨,合格率达99%,亩均效益1.5万元。整合800余亩碎片化土地资源,建成4个中药材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年产百部、黄精等药材1000余吨。
线上延链,提升产业发展“增值长度”。引进智能养殖加工设备,生猪养殖企业实现4家全自动生产、54家半自动生产,年增效300万元以上;推进“开州香肠”品牌建设,开发低盐香肠等10余款新品,帅乡牌等8种产品获绿色认证及地理标志授权,年销售额5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建成仓储冷库1.5万立方米,可冷藏翠冠梨6000吨,将销售周期延长至10月底;联合区融媒体中心举办《翠色铁桥与梨相遇》专题直播,播放量超百万次,单次最大采购量达1.5万斤;同步开发梨膏、梨酒等产品,形成营销矩阵,推动全镇梨产值超1.6亿元。建成中药材加工车间1个,开发中药饮片、养生茶包等高附加值产品6类,销售额16万元。
面上补链,拓宽产业发展“融合广度”。落地生态观光旅游开发项目,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余万元。建立“项目专人跟踪+企业吹哨响应”机制,协调解决堵点问题15个,企业满意度达98%。精准对接20余家企业,成功落地项目3个,总投资约3890万元。
区气象局坚持底线思维,备足气象科技工具,下好气象服务“先手棋”,打好气象防灾减灾主动仗。
强化科技能力提升,着力提高气象预报预警精准度。新建自动气象观测站19套,实景观测站1套,地面自动站平均间距达6.0公里,复杂地形区域气象观测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强对流预警信号提前量达43分钟。围绕防汛抗旱,持续开展精细到乡镇的小流域山洪灾害气象风险提示,检验并优化205个小流域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阈值。
强化联动机制完善,着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先导作用。积极推动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大安全大应急”工作体系,完成“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预警响应指令库迭代更新。形成“31620”递进式气象服务体系,不断缩小对风险区域的“包围圈”。7月以来,在连晴高温时段频繁出现预见期短、面弱点强的短时强对流天气,区气象局及时监测,果断“叫应”,积极助力实现自然灾害“零伤亡”。
强化部门协同融入,着力做好减灾增效气象服务。针对今年旱情,区气象局及时开展人工增雨行动,促进粮食保丰收。与交通管理部门共同搭建恶劣天气应急处置平台,加强重点时段暴雨、团雾、大风等监测预警服务,确保交通安全运行。联合应急、林业部门做好森林火险气象风险等级预报和森林草原火险预警信号发布工作。开展涉山涉水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预报预警服务,助力创建汉丰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连续在生态治气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3炮次,积极保障开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预期。
河堰镇以打造山区库区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新高地为牵引,持续固存量、拓增量、挖潜量,争当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顺势而为”固存量。紧密结合“一区一园一中心全域GAP基地”布局,发挥传统优势,建立“1+3”梯度种植模式,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6万亩,年产量近1.7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同比增长13%。坚持以点带面,打造300亩口泉村集体经济联合社黄连示范基地,配套建设数字化展馆,带动周边11个村1000余名药农发展黄连种植业,口泉黄连“大单品”格局逐步形成。
“乘势而上”拓增量。围绕“4+4+N”品种规划,将撂荒地改造为中药材种植基地,预计今年新改造中药材种植基地上千亩。投资近300万元全面提档升级烘干、加工、仓储等设备,建立健全中药材种苗繁育、种植加工等产业链条,切实提升产品附加值。主动融入全区“三峡药都·秦巴药谷”品牌建设,构建药文旅康融合发展格局,讲好黄连故事,打造精品中药材旅游路线,推出养生茶饮、药膳菜品等10余种,让“深山好药”变“富民家珍”。
“蓄势而发”挖潜量。建立以药农为主导的中药材协会,主动对接市场、平台、政府,整合项目资金、物资采购、销售渠道等全链资源,提升市场占有率,提高抗风险能力。在生产端引入专业人员不断提升种植技术,回引金融资源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在销售端主动对接从事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的成功人士,拓宽“四大药都”销售渠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引进太极集团、潼南药商等企业商家,推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铁观音礼盒